首页 > 云南旅游资讯 > 文章正文
“红河,云南旅游新方向”到底新在哪里
来源:云南中青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5-08-07 10:52:10  点击次数:852

    云南中青国际旅行社获悉:近年来,红河旅游正在逐步成为云南旅游新方向。关注这个新的变化,可以引出两个问题:第一,在全省全国进而世界的旅游版图上,红河已经并且即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第二,红河旅游已经并且即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两个问题亦可以合并成一个问题:红河,作为云南旅游的新方向,到底新在哪里? 

  ——新的形象:

  旅游净土

  云南旅游,在全国乃至世界的旅游经济中或多或少都占有一席之地。以前到云南旅游,更多的是昆大丽、腾冲等地。然而到云南旅游只有这些地方了吗?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到云南旅游的必到之处,应该还有红河这个新的目的地,人们要到过红河之后,才能说完整到过了云南。

  以前,人们到省内外的一些旅游目的地,痛点很多,特别是零负团费、过度商业化等问题,让很多游客战战兢兢、疲惫不堪。红河旅游就是要形成一种新的形象,以有品质、很干净、轻松自由的旅游净土,迎接游客的到来,让游客在红河悦目、赏心、一展情怀。让旅游企业诚实守信,从业人员服务至诚,让不法企业得到应有的惩罚。让游客在旅游消费中愿消费、敢消费、放心消费,安全消费,便利消费,让“咫尺天涯”变成“天涯咫尺”,实现“说走就走的旅行”。

  ——新的品牌:

  三千四百年

  红河州旅游资源非常富集,人文历史悠远厚重,拥有千年哈尼梯田、千年临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百年滇越铁路、百年开埠通商、百年云锡矿业、百年过桥米线,这“三千四百年”的亮丽名片。在前些年,无论是路牌广告还是车站机场的滚动屏上,元阳说梯田、建水说古城、泸西说溶洞、河口说边境……大家都只顾说自己的卖点,一股脑想着脱颖、想着抢客、想着揽金。没料,这种散沙状的传播让游客眼花缭乱,“谁都说好,到底谁最好?”这样猜想着,游客们很容易犹豫。结果呢?谁都笑不起来,谁都笑不到最后。“云上梯田,梦想红河”,今年以来,在红河的旅游外宣场合频繁地出现这句推广语。由此,红河州已经明确了旅游主打产品,那就是闪烁着世界文化遗产光芒的哈尼梯田。由此,红河旅游从碎片市场提升到了系统市场。旅游发展借鉴了生态群落理念,培育形成了旅游产业生态圈,用“你好我好”的共同演化思想,去代替以前那种“你死我活”的局面,在共同进化、共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圈中获得更持续的发展。

  ——新的目标:

  增长引擎

  到2020年,红河州将努力把旅游产业建设成为全州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把红河建设成为集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于一体的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要素企业和机构达到4500个,固定资产总规模达到1000亿元,实现旅游项目投资总额600亿元以上;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力争达5000万人次,游客人均消费达到2000元/次,旅游收入力争达到1000亿元;旅游收入增加值达400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35%,占GDP的比重达14%。接待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接待海外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进入全省前3名,旅游要素企业产出能力和效益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休闲度假旅游和商务旅游的比重力争达到50%,建成3个旅游综合体、3个国家公园、20个旅游小镇。全州建成星级酒店260家、星级旅行社50家、A级旅游景区50家。把红河哈尼梯田、建水古城建设成为国家5A级景区,把弥勒市建设成为全省重点旅游城市。最终,把红河旅游打造成为资源消耗低、环境友好型、生态共享型的新增长引擎;打造成为消费层次多、消费潜力大、持续能力强的新增长引擎;打造成为兼具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功能的新增长引擎;打造成为就业容量大、层次多样、类型丰富、方式灵活、前景广阔的新增长引擎;打造成为促进开放、推进国际化发展的新增长引擎;打造成为增强人们幸福感、提升民众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的新增长引擎;打造成为优化区域布局、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增长引擎;打造成为促进脱贫致富、实现共同小康的新增长引擎;打造成为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新增长引擎。

  ——新的机遇:

  发展优势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旅游业即将成为推动红河经济增长的领跑者。中国作为亚太旅游的发展引擎,驱动着世界旅游业增长,正当其时的是我州旅游经济发展有很多新优势。一是政策机遇好。近年来,中央和省、州采取了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方面政策。国家“一带一路”、云南桥头堡建设、“一个试点、三大平台”、“一个中心、五个示范”等战略举措,为我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赋予了许多政策支撑。尤其是当前的“美丽家园”建设、棚户区改造等政策,给我们加快旅游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二是投资空间大。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州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民生保障水平低,但我们具有丰富的产业优势、独特的区位优势、厚重的人文优势等有利条件,而且近几年重大项目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扎实,相对消费和进出口增长引擎的培育,保持投资高位运行依然有较大的空间和条件。三是开放区位优。我州具有沿边优势,地缘上与东盟、珠江三角洲两大市场相连,对外开放有机遇、有通道、有平台。特别是2014年以来,“三大平台”和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逐步形成红河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加之高速公路、准轨铁路国际大通道的相继建成,红河对外开放的通道优势和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正从政策洼地向产业高地转变,极大地推动我州外向型经济的跨越发展。

  知势而顺,顺势而立,立势而成。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红河旅游发展的关键是要营造新优势。新优势,源于改革创新,源于务实苦干。我们把外部与内在的利好因素融合起来,把显性与潜在的积极动能组合起来,把政府与市场的优质资源整合起来,形成有质量、有效益、更均衡、更公平、可持续发展的强大优势。

  ——新的结构:

  创新业态

  虽然红河州是一个旅游资源大州,旅游种类包含了从溶洞、温泉、边境热带风情、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村到哈尼梯田、多民族文化、云南工业文明先驱、百年滇越铁路等类型,但其产品大多以单纯观光为主,并且点多面散,以致形成了旅游产品单薄、市场影响力不强等诸多问题。为此,红河州认为,旅游产业必须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高位推进,并且分步实施,从观光型旅游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相结合的方向转变;由旅游经济的单向发展向旅游经济与社会发展并重的方向转变;由旅游企业的散、小、弱向能力强、规模大、品牌响的集团公司转变;由单一依靠政府投资向依靠市场运作,实现多渠道融资,大幅度提高对旅游产业投入的方向转变;最终实现从旅游资源大州向旅游强州转变。从全世界平均水平来看,旅游产业占GDP的比例是10%,而红河旅游业占比仅为5%,还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近年来,旅游市场结构发生着明显变化,散客时代全面到来,国内团队游比例从2011年的40%多下降到现在的20%左右,散客化时代要求所有的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更好地满足散客的需求。根据现有的数据预测,到2020年,全州二分之一的旅游行为是度假主导,这个变化,是大众度假时代旅游结构升级,旅游从观光到观光与休闲并重转变,再到新业态、泛旅游的发展,旅游业态一直在持续升级。

  ——新的路子:

  文旅融合

  红河有两座“富矿”,一座是有色金属,一座是历史文化。较之有色金属,挖掘历史文化矿藏,既不污染环境,又不消耗资源,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红河的这座历史文化“富矿”,之所以富有并且富集,是因为其历史厚重悠久,多样性、丰富性和多元性特点鲜明,其不可复制的独特性和唯一性价值难能可贵,突出体现了“厚、多、亮、贵”的4字特色。由是,红河州把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放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找准自身资源优势,逐渐完善旅游发展思路,建立健全旅游发展机制,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不断提升旅游品牌形象,致力于打造全省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这也是红河旅游发展的主线。依托“三千四百年”历史文化禀赋,激活“梯田魂、古城韵、福地灵、异域情”为主要元素的旅游产业,构筑产业强、产品精、业态新、品牌响、服务优的红河国际旅游文化走廊,这一发展主线,为我州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红河的文化旅游已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地区差异化、特色化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子,并逐步迈向蓬勃发展期,一个挖掘文化旅游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势头正在形成。

  红河文旅融合发展,要大力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深入挖掘红河特色旅游资源,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融合发展为手段,着力推动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专项旅游产品在内的复合型产品体系转型。重点推进建水古城、弥勒红河水乡、法式风情小镇、元阳哈尼梯田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旅游项目建设。着力实施好哈尼梯田保护工程、建水古城保护修复工程、滇越铁路保护开发工程、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程、民族民间工艺传承开发工程、重点传统村落保护恢复工程等“十大文化工程”;着力打造好元阳哈尼文化产业园、建水紫陶文化创意产业园、弥勒阿细文化产业园、个旧锡文化创意园、蒙自过桥米线文化产业园、工业遗产文化产业园等“六大文化产业园”;打响红河文化艺术节、哈尼长街宴民族节、阿细跳月民族节、苗族花山节等具有红河特色的“四大节庆活动”。全力打造一批具有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的文化旅游品牌,不断提升红河旅游的总体品位和整体形象。同时,红河旅游把“以人为本”和“游客至上”视作旅游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旅游行业公共服务水平,推动红河文化旅游产业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发展。

  ——新的模式:

  促进转型

  加快红河旅游与“一带一路”的联动发展,发挥好面向东南亚开放的平台作用,国家级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红河综合保税区、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是国家赋予红河对外开放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红河旅游要把这些“金字招牌”用足、用好、用活,发挥好旅游产业先行先试和辐射带动作用,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旅游产业走向东南亚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支点。红河旅游要依托滇南中心城市群建设,主动融入昆玉红文化产业经济带一体化发展,成为滇中城市经济圈的重要产业集群,加快红河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的联动发展。目前,旅游引导区域整合和带动城镇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新型城镇化,特别是中小城镇发展中一种非常可用的、可操作的模式。

  近年来,红河旅游信息化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全州信息化建设力度明显加强,旅游电子服务建设稳步推进,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取得阶段性成果,红河旅游网络营销能力逐步提高,利用网络推介红河旅游品牌、形象取得显著成效。在加快旅游强州建设步伐的主基调下,红河州充分认识到旅游产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发展智慧旅游,打造具有红河特色的旅游信息化网络体系,作为建设红河国际旅游文化走廊、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促进旅游转型升级的强有力支撑。

  同时,在旅游新政方面,制度红利集中释放。2013年11月,红河州作出了建设旅游强州的决定,这是红河州出台的一个促进旅游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同期,州旅发委得以建立,推动旅游部门工作职能由单一的行业管理向产业促进和综合协调方向转变。今年初,我们又成立了红河州旅投公司,助推旅游强州建设。此外,城镇建设、文化、农业、投资、金融等领域也陆续出台新政,为红河旅游和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新的格局:

  部门联动

  新常态下的红河旅游将进一步发挥产业融合剂的作用,给其他产业带去新的市场、新的方向和新的商业生命周期。红河旅游也在与其他产业融合的过程中汲取全新的运作模式、经营理念和资本力量。但目前更多的跨界融合力量是来自于市场的自发。但事实证明,旅游系统内部的改革空间比较有限,更多的改革在于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系统外部门的放权。红河旅游目前在业内融合和跨界融合两方面都将实现全域发展的格局。在业内融合方面,旅游主管部门不但要与景区、旅行社等旅游企业高度融合,还将在面对国际化视野、全球化竞争方面自我探索和革新。在跨界融合方面,旅游主管部门将与林业、住建、水利、文化等资源所有权单位和发改、规划、农业、金融、商务等职能部门联动开展旅游设施建设。创新激活森林、水利、建设、农业、文化等旅游资源所有权、经营权,整合相关部门职能,强化旅游主管部门职责。

  新常态下红河旅游的全域发展将围绕旅游体验目标链,来研究红河旅游体验圈层、旅游体验场域、旅游体验对象谱等问题,这意味着红河旅游即将形成旅游产品生态圈层,在这个生态圈层中,不仅包括差异化的景观,也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空气质量等以往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被忽略的因素。

  总之,云南旅游新方向,是推广旅游品牌、统一旅游形象的新标识,是规范旅游市场、保护旅游净土的新措施,是完善旅游业态、提升服务水平的新理念,是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也是全面推进旅游强州建设的总目标。今年起,红河州将以“云上梯田、梦想红河”为主打品牌,以“梯田魂、古城韵、福地灵、异域情”为主要元素,以文旅融合为主干道,以旅游强州为驱动力,搭乘昆玉红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快车,充分发挥跨境经济合作的区位优势,内强基础、外树形象,全力实施文化建设“1046”春天工程,继续擦亮“三千四百年”红河文化旅游名片,将红河打造成文明、便利、舒心、安全,既有文化内涵又有美食美景的云南旅游新的目的地。

  风物长宜放眼量,红河旅游正在向“云南旅游新方向”不断发展进步着,我们要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红河旅游业,就需要以更长的时间去观察、分析和把握“红河,云南旅游新方向”的内涵及价值。

  州旅游发展委员会

  近年来,红河旅游正在逐步成为云南旅游新方向。关注这个新的变化,可以引出两个问题:第一,在全省全国进而世界的旅游版图上,红河已经并且即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第二,红河旅游已经并且即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两个问题亦可以合并成一个问题:红河,作为云南旅游的新方向,到底新在哪里? 

  ——新的形象:

  旅游净土

  云南旅游,在全国乃至世界的旅游经济中或多或少都占有一席之地。以前到云南旅游,更多的是昆大丽、腾冲等地。然而到云南旅游只有这些地方了吗?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到云南旅游的必到之处,应该还有红河这个新的目的地,人们要到过红河之后,才能说完整到过了云南。

  以前,人们到省内外的一些旅游目的地,痛点很多,特别是零负团费、过度商业化等问题,让很多游客战战兢兢、疲惫不堪。红河旅游就是要形成一种新的形象,以有品质、很干净、轻松自由的旅游净土,迎接游客的到来,让游客在红河悦目、赏心、一展情怀。让旅游企业诚实守信,从业人员服务至诚,让不法企业得到应有的惩罚。让游客在旅游消费中愿消费、敢消费、放心消费,安全消费,便利消费,让“咫尺天涯”变成“天涯咫尺”,实现“说走就走的旅行”。

  ——新的品牌:

  三千四百年

  红河州旅游资源非常富集,人文历史悠远厚重,拥有千年哈尼梯田、千年临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百年滇越铁路、百年开埠通商、百年云锡矿业、百年过桥米线,这“三千四百年”的亮丽名片。在前些年,无论是路牌广告还是车站机场的滚动屏上,元阳说梯田、建水说古城、泸西说溶洞、河口说边境……大家都只顾说自己的卖点,一股脑想着脱颖、想着抢客、想着揽金。没料,这种散沙状的传播让游客眼花缭乱,“谁都说好,到底谁最好?”这样猜想着,游客们很容易犹豫。结果呢?谁都笑不起来,谁都笑不到最后。“云上梯田,梦想红河”,今年以来,在红河的旅游外宣场合频繁地出现这句推广语。由此,红河州已经明确了旅游主打产品,那就是闪烁着世界文化遗产光芒的哈尼梯田。由此,红河旅游从碎片市场提升到了系统市场。旅游发展借鉴了生态群落理念,培育形成了旅游产业生态圈,用“你好我好”的共同演化思想,去代替以前那种“你死我活”的局面,在共同进化、共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圈中获得更持续的发展。

  ——新的目标:

  增长引擎

  到2020年,红河州将努力把旅游产业建设成为全州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把红河建设成为集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于一体的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要素企业和机构达到4500个,固定资产总规模达到1000亿元,实现旅游项目投资总额600亿元以上;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力争达5000万人次,游客人均消费达到2000元/次,旅游收入力争达到1000亿元;旅游收入增加值达400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35%,占GDP的比重达14%。接待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接待海外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进入全省前3名,旅游要素企业产出能力和效益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休闲度假旅游和商务旅游的比重力争达到50%,建成3个旅游综合体、3个国家公园、20个旅游小镇。全州建成星级酒店260家、星级旅行社50家、A级旅游景区50家。把红河哈尼梯田、建水古城建设成为国家5A级景区,把弥勒市建设成为全省重点旅游城市。最终,把红河旅游打造成为资源消耗低、环境友好型、生态共享型的新增长引擎;打造成为消费层次多、消费潜力大、持续能力强的新增长引擎;打造成为兼具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功能的新增长引擎;打造成为就业容量大、层次多样、类型丰富、方式灵活、前景广阔的新增长引擎;打造成为促进开放、推进国际化发展的新增长引擎;打造成为增强人们幸福感、提升民众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的新增长引擎;打造成为优化区域布局、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增长引擎;打造成为促进脱贫致富、实现共同小康的新增长引擎;打造成为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新增长引擎。

  ——新的机遇:

  发展优势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旅游业即将成为推动红河经济增长的领跑者。中国作为亚太旅游的发展引擎,驱动着世界旅游业增长,正当其时的是我州旅游经济发展有很多新优势。一是政策机遇好。近年来,中央和省、州采取了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方面政策。国家“一带一路”、云南桥头堡建设、“一个试点、三大平台”、“一个中心、五个示范”等战略举措,为我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赋予了许多政策支撑。尤其是当前的“美丽家园”建设、棚户区改造等政策,给我们加快旅游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二是投资空间大。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州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民生保障水平低,但我们具有丰富的产业优势、独特的区位优势、厚重的人文优势等有利条件,而且近几年重大项目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扎实,相对消费和进出口增长引擎的培育,保持投资高位运行依然有较大的空间和条件。三是开放区位优。我州具有沿边优势,地缘上与东盟、珠江三角洲两大市场相连,对外开放有机遇、有通道、有平台。特别是2014年以来,“三大平台”和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逐步形成红河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加之高速公路、准轨铁路国际大通道的相继建成,红河对外开放的通道优势和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正从政策洼地向产业高地转变,极大地推动我州外向型经济的跨越发展。

  知势而顺,顺势而立,立势而成。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红河旅游发展的关键是要营造新优势。新优势,源于改革创新,源于务实苦干。我们把外部与内在的利好因素融合起来,把显性与潜在的积极动能组合起来,把政府与市场的优质资源整合起来,形成有质量、有效益、更均衡、更公平、可持续发展的强大优势。

  ——新的结构:

  创新业态

  虽然红河州是一个旅游资源大州,旅游种类包含了从溶洞、温泉、边境热带风情、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村到哈尼梯田、多民族文化、云南工业文明先驱、百年滇越铁路等类型,但其产品大多以单纯观光为主,并且点多面散,以致形成了旅游产品单薄、市场影响力不强等诸多问题。为此,红河州认为,旅游产业必须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高位推进,并且分步实施,从观光型旅游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相结合的方向转变;由旅游经济的单向发展向旅游经济与社会发展并重的方向转变;由旅游企业的散、小、弱向能力强、规模大、品牌响的集团公司转变;由单一依靠政府投资向依靠市场运作,实现多渠道融资,大幅度提高对旅游产业投入的方向转变;最终实现从旅游资源大州向旅游强州转变。从全世界平均水平来看,旅游产业占GDP的比例是10%,而红河旅游业占比仅为5%,还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近年来,旅游市场结构发生着明显变化,散客时代全面到来,国内团队游比例从2011年的40%多下降到现在的20%左右,散客化时代要求所有的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更好地满足散客的需求。根据现有的数据预测,到2020年,全州二分之一的旅游行为是度假主导,这个变化,是大众度假时代旅游结构升级,旅游从观光到观光与休闲并重转变,再到新业态、泛旅游的发展,旅游业态一直在持续升级。

  ——新的路子:

  文旅融合

  红河有两座“富矿”,一座是有色金属,一座是历史文化。较之有色金属,挖掘历史文化矿藏,既不污染环境,又不消耗资源,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红河的这座历史文化“富矿”,之所以富有并且富集,是因为其历史厚重悠久,多样性、丰富性和多元性特点鲜明,其不可复制的独特性和唯一性价值难能可贵,突出体现了“厚、多、亮、贵”的4字特色。由是,红河州把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放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找准自身资源优势,逐渐完善旅游发展思路,建立健全旅游发展机制,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不断提升旅游品牌形象,致力于打造全省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这也是红河旅游发展的主线。依托“三千四百年”历史文化禀赋,激活“梯田魂、古城韵、福地灵、异域情”为主要元素的旅游产业,构筑产业强、产品精、业态新、品牌响、服务优的红河国际旅游文化走廊,这一发展主线,为我州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红河的文化旅游已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地区差异化、特色化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子,并逐步迈向蓬勃发展期,一个挖掘文化旅游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势头正在形成。

  红河文旅融合发展,要大力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深入挖掘红河特色旅游资源,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融合发展为手段,着力推动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专项旅游产品在内的复合型产品体系转型。重点推进建水古城、弥勒红河水乡、法式风情小镇、元阳哈尼梯田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旅游项目建设。着力实施好哈尼梯田保护工程、建水古城保护修复工程、滇越铁路保护开发工程、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程、民族民间工艺传承开发工程、重点传统村落保护恢复工程等“十大文化工程”;着力打造好元阳哈尼文化产业园、建水紫陶文化创意产业园、弥勒阿细文化产业园、个旧锡文化创意园、蒙自过桥米线文化产业园、工业遗产文化产业园等“六大文化产业园”;打响红河文化艺术节、哈尼长街宴民族节、阿细跳月民族节、苗族花山节等具有红河特色的“四大节庆活动”。全力打造一批具有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的文化旅游品牌,不断提升红河旅游的总体品位和整体形象。同时,红河旅游把“以人为本”和“游客至上”视作旅游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旅游行业公共服务水平,推动红河文化旅游产业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发展。

  ——新的模式:

  促进转型

  加快红河旅游与“一带一路”的联动发展,发挥好面向东南亚开放的平台作用,国家级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红河综合保税区、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是国家赋予红河对外开放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红河旅游要把这些“金字招牌”用足、用好、用活,发挥好旅游产业先行先试和辐射带动作用,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旅游产业走向东南亚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支点。红河旅游要依托滇南中心城市群建设,主动融入昆玉红文化产业经济带一体化发展,成为滇中城市经济圈的重要产业集群,加快红河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的联动发展。目前,旅游引导区域整合和带动城镇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新型城镇化,特别是中小城镇发展中一种非常可用的、可操作的模式。

  近年来,红河旅游信息化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全州信息化建设力度明显加强,旅游电子服务建设稳步推进,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取得阶段性成果,红河旅游网络营销能力逐步提高,利用网络推介红河旅游品牌、形象取得显著成效。在加快旅游强州建设步伐的主基调下,红河州充分认识到旅游产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发展智慧旅游,打造具有红河特色的旅游信息化网络体系,作为建设红河国际旅游文化走廊、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促进旅游转型升级的强有力支撑。

  同时,在旅游新政方面,制度红利集中释放。2013年11月,红河州作出了建设旅游强州的决定,这是红河州出台的一个促进旅游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同期,州旅发委得以建立,推动旅游部门工作职能由单一的行业管理向产业促进和综合协调方向转变。今年初,我们又成立了红河州旅投公司,助推旅游强州建设。此外,城镇建设、文化、农业、投资、金融等领域也陆续出台新政,为红河旅游和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新的格局:

  部门联动

  新常态下的红河旅游将进一步发挥产业融合剂的作用,给其他产业带去新的市场、新的方向和新的商业生命周期。红河旅游也在与其他产业融合的过程中汲取全新的运作模式、经营理念和资本力量。但目前更多的跨界融合力量是来自于市场的自发。但事实证明,旅游系统内部的改革空间比较有限,更多的改革在于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系统外部门的放权。红河旅游目前在业内融合和跨界融合两方面都将实现全域发展的格局。在业内融合方面,旅游主管部门不但要与景区、旅行社等旅游企业高度融合,还将在面对国际化视野、全球化竞争方面自我探索和革新。在跨界融合方面,旅游主管部门将与林业、住建、水利、文化等资源所有权单位和发改、规划、农业、金融、商务等职能部门联动开展旅游设施建设。创新激活森林、水利、建设、农业、文化等旅游资源所有权、经营权,整合相关部门职能,强化旅游主管部门职责。

  新常态下红河旅游的全域发展将围绕旅游体验目标链,来研究红河旅游体验圈层、旅游体验场域、旅游体验对象谱等问题,这意味着红河旅游即将形成旅游产品生态圈层,在这个生态圈层中,不仅包括差异化的景观,也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空气质量等以往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被忽略的因素。

  总之,云南旅游新方向,是推广旅游品牌、统一旅游形象的新标识,是规范旅游市场、保护旅游净土的新措施,是完善旅游业态、提升服务水平的新理念,是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也是全面推进旅游强州建设的总目标。今年起,红河州将以“云上梯田、梦想红河”为主打品牌,以“梯田魂、古城韵、福地灵、异域情”为主要元素,以文旅融合为主干道,以旅游强州为驱动力,搭乘昆玉红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快车,充分发挥跨境经济合作的区位优势,内强基础、外树形象,全力实施文化建设“1046”春天工程,继续擦亮“三千四百年”红河文化旅游名片,将红河打造成文明、便利、舒心、安全,既有文化内涵又有美食美景的云南旅游新的目的地。

  风物长宜放眼量,红河旅游正在向“云南旅游新方向”不断发展进步着,我们要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红河旅游业,就需要以更长的时间去观察、分析和把握“红河,云南旅游新方向”的内涵及价值。

  州旅游发展委员会

  近年来,红河旅游正在逐步成为云南旅游新方向。关注这个新的变化,可以引出两个问题:第一,在全省全国进而世界的旅游版图上,红河已经并且即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第二,红河旅游已经并且即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两个问题亦可以合并成一个问题:红河,作为云南旅游的新方向,到底新在哪里? 

  ——新的形象:

  旅游净土

  云南旅游,在全国乃至世界的旅游经济中或多或少都占有一席之地。以前到云南旅游,更多的是昆大丽、腾冲等地。然而到云南旅游只有这些地方了吗?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到云南旅游的必到之处,应该还有红河这个新的目的地,人们要到过红河之后,才能说完整到过了云南。

  以前,人们到省内外的一些旅游目的地,痛点很多,特别是零负团费、过度商业化等问题,让很多游客战战兢兢、疲惫不堪。红河旅游就是要形成一种新的形象,以有品质、很干净、轻松自由的旅游净土,迎接游客的到来,让游客在红河悦目、赏心、一展情怀。让旅游企业诚实守信,从业人员服务至诚,让不法企业得到应有的惩罚。让游客在旅游消费中愿消费、敢消费、放心消费,安全消费,便利消费,让“咫尺天涯”变成“天涯咫尺”,实现“说走就走的旅行”。

  ——新的品牌:

  三千四百年

  红河州旅游资源非常富集,人文历史悠远厚重,拥有千年哈尼梯田、千年临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百年滇越铁路、百年开埠通商、百年云锡矿业、百年过桥米线,这“三千四百年”的亮丽名片。在前些年,无论是路牌广告还是车站机场的滚动屏上,元阳说梯田、建水说古城、泸西说溶洞、河口说边境……大家都只顾说自己的卖点,一股脑想着脱颖、想着抢客、想着揽金。没料,这种散沙状的传播让游客眼花缭乱,“谁都说好,到底谁最好?”这样猜想着,游客们很容易犹豫。结果呢?谁都笑不起来,谁都笑不到最后。“云上梯田,梦想红河”,今年以来,在红河的旅游外宣场合频繁地出现这句推广语。由此,红河州已经明确了旅游主打产品,那就是闪烁着世界文化遗产光芒的哈尼梯田。由此,红河旅游从碎片市场提升到了系统市场。旅游发展借鉴了生态群落理念,培育形成了旅游产业生态圈,用“你好我好”的共同演化思想,去代替以前那种“你死我活”的局面,在共同进化、共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圈中获得更持续的发展。

  ——新的目标:

  增长引擎

  到2020年,红河州将努力把旅游产业建设成为全州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把红河建设成为集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于一体的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要素企业和机构达到4500个,固定资产总规模达到1000亿元,实现旅游项目投资总额600亿元以上;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力争达5000万人次,游客人均消费达到2000元/次,旅游收入力争达到1000亿元;旅游收入增加值达400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35%,占GDP的比重达14%。接待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接待海外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进入全省前3名,旅游要素企业产出能力和效益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休闲度假旅游和商务旅游的比重力争达到50%,建成3个旅游综合体、3个国家公园、20个旅游小镇。全州建成星级酒店260家、星级旅行社50家、A级旅游景区50家。把红河哈尼梯田、建水古城建设成为国家5A级景区,把弥勒市建设成为全省重点旅游城市。最终,把红河旅游打造成为资源消耗低、环境友好型、生态共享型的新增长引擎;打造成为消费层次多、消费潜力大、持续能力强的新增长引擎;打造成为兼具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功能的新增长引擎;打造成为就业容量大、层次多样、类型丰富、方式灵活、前景广阔的新增长引擎;打造成为促进开放、推进国际化发展的新增长引擎;打造成为增强人们幸福感、提升民众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的新增长引擎;打造成为优化区域布局、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增长引擎;打造成为促进脱贫致富、实现共同小康的新增长引擎;打造成为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新增长引擎。

  ——新的机遇:

  发展优势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旅游业即将成为推动红河经济增长的领跑者。中国作为亚太旅游的发展引擎,驱动着世界旅游业增长,正当其时的是我州旅游经济发展有很多新优势。一是政策机遇好。近年来,中央和省、州采取了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方面政策。国家“一带一路”、云南桥头堡建设、“一个试点、三大平台”、“一个中心、五个示范”等战略举措,为我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赋予了许多政策支撑。尤其是当前的“美丽家园”建设、棚户区改造等政策,给我们加快旅游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二是投资空间大。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州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民生保障水平低,但我们具有丰富的产业优势、独特的区位优势、厚重的人文优势等有利条件,而且近几年重大项目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扎实,相对消费和进出口增长引擎的培育,保持投资高位运行依然有较大的空间和条件。三是开放区位优。我州具有沿边优势,地缘上与东盟、珠江三角洲两大市场相连,对外开放有机遇、有通道、有平台。特别是2014年以来,“三大平台”和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逐步形成红河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加之高速公路、准轨铁路国际大通道的相继建成,红河对外开放的通道优势和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正从政策洼地向产业高地转变,极大地推动我州外向型经济的跨越发展。

  知势而顺,顺势而立,立势而成。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红河旅游发展的关键是要营造新优势。新优势,源于改革创新,源于务实苦干。我们把外部与内在的利好因素融合起来,把显性与潜在的积极动能组合起来,把政府与市场的优质资源整合起来,形成有质量、有效益、更均衡、更公平、可持续发展的强大优势。

  ——新的结构:

  创新业态

  虽然红河州是一个旅游资源大州,旅游种类包含了从溶洞、温泉、边境热带风情、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村到哈尼梯田、多民族文化、云南工业文明先驱、百年滇越铁路等类型,但其产品大多以单纯观光为主,并且点多面散,以致形成了旅游产品单薄、市场影响力不强等诸多问题。为此,红河州认为,旅游产业必须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高位推进,并且分步实施,从观光型旅游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相结合的方向转变;由旅游经济的单向发展向旅游经济与社会发展并重的方向转变;由旅游企业的散、小、弱向能力强、规模大、品牌响的集团公司转变;由单一依靠政府投资向依靠市场运作,实现多渠道融资,大幅度提高对旅游产业投入的方向转变;最终实现从旅游资源大州向旅游强州转变。从全世界平均水平来看,旅游产业占GDP的比例是10%,而红河旅游业占比仅为5%,还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近年来,旅游市场结构发生着明显变化,散客时代全面到来,国内团队游比例从2011年的40%多下降到现在的20%左右,散客化时代要求所有的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更好地满足散客的需求。根据现有的数据预测,到2020年,全州二分之一的旅游行为是度假主导,这个变化,是大众度假时代旅游结构升级,旅游从观光到观光与休闲并重转变,再到新业态、泛旅游的发展,旅游业态一直在持续升级。

  ——新的路子:

  文旅融合

  红河有两座“富矿”,一座是有色金属,一座是历史文化。较之有色金属,挖掘历史文化矿藏,既不污染环境,又不消耗资源,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红河的这座历史文化“富矿”,之所以富有并且富集,是因为其历史厚重悠久,多样性、丰富性和多元性特点鲜明,其不可复制的独特性和唯一性价值难能可贵,突出体现了“厚、多、亮、贵”的4字特色。由是,红河州把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放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找准自身资源优势,逐渐完善旅游发展思路,建立健全旅游发展机制,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不断提升旅游品牌形象,致力于打造全省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这也是红河旅游发展的主线。依托“三千四百年”历史文化禀赋,激活“梯田魂、古城韵、福地灵、异域情”为主要元素的旅游产业,构筑产业强、产品精、业态新、品牌响、服务优的红河国际旅游文化走廊,这一发展主线,为我州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红河的文化旅游已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地区差异化、特色化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子,并逐步迈向蓬勃发展期,一个挖掘文化旅游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势头正在形成。

  红河文旅融合发展,要大力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深入挖掘红河特色旅游资源,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融合发展为手段,着力推动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专项旅游产品在内的复合型产品体系转型。重点推进建水古城、弥勒红河水乡、法式风情小镇、元阳哈尼梯田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旅游项目建设。着力实施好哈尼梯田保护工程、建水古城保护修复工程、滇越铁路保护开发工程、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程、民族民间工艺传承开发工程、重点传统村落保护恢复工程等“十大文化工程”;着力打造好元阳哈尼文化产业园、建水紫陶文化创意产业园、弥勒阿细文化产业园、个旧锡文化创意园、蒙自过桥米线文化产业园、工业遗产文化产业园等“六大文化产业园”;打响红河文化艺术节、哈尼长街宴民族节、阿细跳月民族节、苗族花山节等具有红河特色的“四大节庆活动”。全力打造一批具有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的文化旅游品牌,不断提升红河旅游的总体品位和整体形象。同时,红河旅游把“以人为本”和“游客至上”视作旅游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旅游行业公共服务水平,推动红河文化旅游产业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发展。

  ——新的模式:

  促进转型

  加快红河旅游与“一带一路”的联动发展,发挥好面向东南亚开放的平台作用,国家级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红河综合保税区、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是国家赋予红河对外开放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红河旅游要把这些“金字招牌”用足、用好、用活,发挥好旅游产业先行先试和辐射带动作用,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旅游产业走向东南亚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支点。红河旅游要依托滇南中心城市群建设,主动融入昆玉红文化产业经济带一体化发展,成为滇中城市经济圈的重要产业集群,加快红河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的联动发展。目前,旅游引导区域整合和带动城镇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新型城镇化,特别是中小城镇发展中一种非常可用的、可操作的模式。

  近年来,红河旅游信息化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全州信息化建设力度明显加强,旅游电子服务建设稳步推进,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取得阶段性成果,红河旅游网络营销能力逐步提高,利用网络推介红河旅游品牌、形象取得显著成效。在加快旅游强州建设步伐的主基调下,红河州充分认识到旅游产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发展智慧旅游,打造具有红河特色的旅游信息化网络体系,作为建设红河国际旅游文化走廊、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促进旅游转型升级的强有力支撑。

  同时,在旅游新政方面,制度红利集中释放。2013年11月,红河州作出了建设旅游强州的决定,这是红河州出台的一个促进旅游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同期,州旅发委得以建立,推动旅游部门工作职能由单一的行业管理向产业促进和综合协调方向转变。今年初,我们又成立了红河州旅投公司,助推旅游强州建设。此外,城镇建设、文化、农业、投资、金融等领域也陆续出台新政,为红河旅游和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新的格局:

  部门联动

  新常态下的红河旅游将进一步发挥产业融合剂的作用,给其他产业带去新的市场、新的方向和新的商业生命周期。红河旅游也在与其他产业融合的过程中汲取全新的运作模式、经营理念和资本力量。但目前更多的跨界融合力量是来自于市场的自发。但事实证明,旅游系统内部的改革空间比较有限,更多的改革在于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系统外部门的放权。红河旅游目前在业内融合和跨界融合两方面都将实现全域发展的格局。在业内融合方面,旅游主管部门不但要与景区、旅行社等旅游企业高度融合,还将在面对国际化视野、全球化竞争方面自我探索和革新。在跨界融合方面,旅游主管部门将与林业、住建、水利、文化等资源所有权单位和发改、规划、农业、金融、商务等职能部门联动开展旅游设施建设。创新激活森林、水利、建设、农业、文化等旅游资源所有权、经营权,整合相关部门职能,强化旅游主管部门职责。

  新常态下红河旅游的全域发展将围绕旅游体验目标链,来研究红河旅游体验圈层、旅游体验场域、旅游体验对象谱等问题,这意味着红河旅游即将形成旅游产品生态圈层,在这个生态圈层中,不仅包括差异化的景观,也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空气质量等以往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被忽略的因素。

  总之,云南旅游新方向,是推广旅游品牌、统一旅游形象的新标识,是规范旅游市场、保护旅游净土的新措施,是完善旅游业态、提升服务水平的新理念,是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也是全面推进旅游强州建设的总目标。今年起,红河州将以“云上梯田、梦想红河”为主打品牌,以“梯田魂、古城韵、福地灵、异域情”为主要元素,以文旅融合为主干道,以旅游强州为驱动力,搭乘昆玉红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快车,充分发挥跨境经济合作的区位优势,内强基础、外树形象,全力实施文化建设“1046”春天工程,继续擦亮“三千四百年”红河文化旅游名片,将红河打造成文明、便利、舒心、安全,既有文化内涵又有美食美景的云南旅游新的目的地。

  风物长宜放眼量,红河旅游正在向“云南旅游新方向”不断发展进步着,我们要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红河旅游业,就需要以更长的时间去观察、分析和把握“红河,云南旅游新方向”的内涵及价值。

业务联系:张经理 伍经理   客服专线:13888011521 (24小时为您服务!)
业务传真:0871-63522365   联系手机:13888011521 13888365704
客服QQ:1056269212 1281815294    邮箱:ynyts@sina.cn
联系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北京路102号云南联贸大厦3楼
Copyright © 2015 www.ynyts.cn 云南中青旅游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本网站仅提供线路及相关信息展示服务  旧版入口